Phone: Email:

四川师范大学官网网站

2023-12-24 14:49:44 48
招生电话:028-84763388,028-84768899
电子邮箱:sdzs@sicnu.edu.cn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遂宁校区三个校区。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交叉学科等十二个学科门类。建设有4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82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建设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

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人、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人、中宣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83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天府峨眉计划(原四川省千人计划)33人、天府青城计划(原天府万人计划)21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19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43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

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168项、省级项目845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流课程20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59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106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6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 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7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章毅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获批国家级项目共计305项,其中国家社科类项目165项,国家自科类项目140项;获批省部级项目共计421项,其中社科类项目277项、理工类项目14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1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8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6项。获授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登记171项,学校综合科研经费共计8亿元,保持了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是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吉布提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是“中文联盟“成员;建有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下设东南亚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泰国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与韩国世宗学堂总部合办“成都世宗学堂”。学校在办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意大利欧洲设计学院合办“产品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合办“绘画专业本科教学项目”。

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师范大学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首家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定点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结对帮扶阿坝师范学院、四川文理学院。

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2020年,学校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总部),并先后在仪陇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苍溪县、达川区、巴中市、恩阳区、普格县、理塘县、凉山州、绵竹市、遂宁市、岳池县、南部县等地区挂牌成立四川乡村振兴学院(分院),助力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发展。

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新时代,全体师大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更新时间:2023年11月)

四川师范大学愿景和使命

学校愿景

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胸怀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为在中国教育界有重要影响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师范大学;

不断增强教职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校友对川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校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园。

 

学校使命

引领区域教师教育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传承创新中华文明

 

办学理念

学生中心

教师主体

引领社会

 

学校战略

内部治理

人才强校

校校合作

校地合作

国际合作

 

治校方略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

以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抓手

以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保障

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

 

教育理念

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环境的营造,使学生潜能浮出水面,个性得到张扬,为他们将来更有成效的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教师标准

遵守规律 崇尚学术

关爱学生 热爱学校

情趣高雅 追求卓越

注:

崇尚学术:对学问有敬畏之心,对学者有敬重之情,对学术活动有投入之愿。

四川师范大学学术包括:教学学术、发现学术、应用学术、整合学术。

历史沿革

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东北大学校址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现狮子山校区)。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我校。2006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和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2008年,成龙校区投入使用。2023年,遂宁校区投入使用。

1697010564864043.png

人才培养概况

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秉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线”的基本遵循,确立了“三心四能五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践行“课程体系+成长环境”的教育理念,搭建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学制度、培养模式、教学评价“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其他办学形式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35000余人,硕士、博士生5000余人。

本科教育方面,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坚持和确保本科教学基础和中心地位,以创建一流本科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为导向,以“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为抓手,聚力培养“三心四能五结合”(“三心”即高度责任心、持续进取心、强烈好奇心;“四能”即良好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五结合”即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实施“十个一”教育养成制度,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举办有一所具有30余年历史的校中之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强化专业教育,近10年,建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国家级项目92项、省级项目339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1个,位居四川省属高校第1,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列。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建设国家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380门;学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建设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系列平台,学生已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近2000项;学校致力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实施了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专业调整、双学位、主辅修、国际联合培养等系列教学制度和改革项目;学校不断强化学生个性化培养,积极推进全员导师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特殊专业优秀人才等系列举措,每年1200余名学生通过推荐免试或考录到国内外高校攻读研究生,其中进入双一流高校近50%。近五年,本科学生获东芝杯、挑战杯等国家和省级竞赛奖励3000余项,在SCI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0余篇。学校获近三届(2014、2018、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6项,其中最高级别获29项。

1537932358478115.jpg

  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作用。始终坚持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学校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研究生培养能力和基础条件不断增强。目前学校已建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学校不断强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牢固树立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意识,科学制定并落实研究生导师遴选条件,加强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通过开展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查确认、导师考核等方式,建立了研究生导师资格“有进有退”的动态调整机制;开展新增导师岗前培训,加强导师常规培训。通过开展“优秀研究生导师”评选,加强研究生导师表彰激励,为培养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学校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定期大修和每年微调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生课程体系,培育优质研究生核心课程和在线示范课程,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加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培育力度。学校建设有包括“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校外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实践基地210余个,校外研究生导师830余名,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联合培养机制。学校不断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力度,其中教育、会计等专业学位多名教师编写的20余个教学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申报“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2年主题案例获3项立项。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建立从学位论文开题、撰写、预答辩、相似度检测、论文评审、正式答辩和答辩后强制修改等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员全过程管理。学校不断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研究生党建和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对研究生思想引领和人生发展规划的指导,以“三心、四能、五结合”的标准引领研究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举办涵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各方面内容的学术年会活动等方式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引领研究生专业成长;通过研究生团学组织建设等工作搭建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创新构建了模拟社会管理的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校园文体活动、校际研究生交流、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提供各类学习、交流和锻炼机会;学校采取择优和自荐方式,在在读研究生中选聘“三助”人员,提供助研、助教、助管等实践锻炼岗位。优秀研究生有机会获得足够支持生活、学习和专题考察的奖助学金。研究生的社会服务与交流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研究生教育全方位育人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研究生积极参与“天府人文讲坛四川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百场人文科技讲座”等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普及教育发展普及基地”。

继续教育方面,四川师范大学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之一,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行探索实践和智力支持。按照这一要求,学校不断探索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律,深化继续教育改革转型。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基于“互联网 教育”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二级助学体制”,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并严格规范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招生、教学计划实施、网络学习监管、面授助学、考试、成绩管理、论文答辩、毕业管理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 非学历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立足“师范”特色,确立了“尊重、倾听·权威、引领·交流、体验·实践、成长”的培训理念和原则,确定了“教育管理者·教师教育·其他”的培训定位,依托学校及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等优秀的师资队伍、雄厚的学术资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建设有特色的教师教育培训和教育干部管理培训等品牌。

教务处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守正创新,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教学运行,加强教学基本建设,遵循“质量第一,服务至上”工作理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务处下设教研科、培养科、教行科、实践科、考试科、学籍科、综合科7个科室和学校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1个挂靠单位。

教务处办公地点:狮子山校区生态广场2栋4楼、成龙校区第一教学楼B区

侯邦品

教务处处长
办公电话:02884766728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bphou@sicnu.edu.cn
主持教务处全面工作
办公地点:410室

庄开明

副处长
办公电话:02884760868
副研究员
电子邮箱:zhuangkm1020@qq.com
分管教行科、学籍科、实践科、综合科、考试科
办公地点:412室

张姝

副处长
办公电话:02884761027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zhangshu317@163.com
分管教研科、培养科、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
办公地点:408室

学校在成龙校区龙湖剧场隆重举行2022-2023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暨优秀个人颁奖典礼,表彰团结奋进、争先创优的先进集体和刻苦学习、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的优秀个人。校党委书记郭勇,校长汪明义,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滕文浩,副校长张海东、何诣然、蒋文涛出席颁奖典礼。优秀校友代表、四川嘉祥教育集团奠基人及校长梁明朗,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姚宇,优秀本科生导师代表、工学院副教授宰文姣,优秀研究生导师代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陈辉,优秀学生家长代表颜祥波作为嘉宾参加颁奖典礼并为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颁奖。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遂宁校区负责人,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参加了颁奖典礼。颁奖典礼由张海东主持。

1703117792399435.jpg

1703118240161597.jpg

汪明义宣读了《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表彰2022--2023学年度学生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决定》。本年度,我校共有15130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11375人次获得荣誉称号;在“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获得国家及省级各类奖项近2600项;40个学生先进集体获“十佳优良学风班集体”“十佳优良学风寝室”“十佳研究生会”“学术科研集体奖”等集体荣誉称号。汪明义强调,受到表彰的个人及集体要珍惜荣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争取更大的成绩和进步。全校广大同学要以优秀为榜样,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703117371637141.jpg

郭勇代表学校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向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表示感谢。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是新时期广大青年学子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行动指南。他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师大学子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全面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优异成绩,并向同学们提出4点要求。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要自觉把个人生涯规划与服务基层、推进国家战略结合起来,立志在教育强国、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奉献青春,服务人民。二是坚持勤学苦练,提高综合素养。要有“甘坐冷板凳、下得苦功夫”的韧劲,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勇攀学术高峰、追求真知卓越。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增长本领才干。在学科竞赛、实习实践、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经历大风大浪中磨砺品质、强壮筋骨。四是增强担当精神,书写奋斗篇章。要不断增强担当的意志和韧劲,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他希望师大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秉承“胸怀天下、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精神,自信自强、担当奋斗,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1703117385493614.jpg

典礼上,与会领导及嘉宾分别为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颁奖。

1703117399118535.jpg

1703127814439414.jpg

1703117432353034.jpg

1703117448587866.jpg

1703117469708210.jpg

1703117495270372.jpg




选择样式

选择布局
选择颜色
选择背景
选择背景